您的位置 : 香港711流量卡> 首页 > 全部小说 > 军事历史 > 帛书道德经解经

更新时间:2024-01-17 22:27:42

帛书道德经解经

帛书道德经解经 人易道易 著110101715400

主角是孔子司马迁的精选军事历史《帛书道德经解经》,小说作者是“人易道易”,书中精彩内容是:但如果这件事按照我的看法的话,我只说从结果来看,实际它也并无对错,因为毕竟这是受众不同,因为我们前面不是讲了吗?帛书的老子,实际老子的原意是有四大划分的,就是本源道、天之道、神之道、还有人之道这四大划分而被儒家改成后来的传世版的道德经其实理论上,它只是在老子的这四大划分以外,又再分出了一个相对版本比...

《帛书道德经解经第四讲:老子的意图和重心在线免费阅读》章节试读:

本篇要讲的就是老子全文的意图和重心,以及《道德经》全文框架拆分思路

其实本篇很重要,它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作用,什么意思呢?

就是从下一章开始,我们就正式进入道德经全文的解经部分了,所以在本篇我将会教大家怎么去对全文的框架进行拆分,直到你懂了拆分它讲的叙事逻辑,你才能有更深的体会,更容易理解老子讲的话,所以这是启下的部分。

那乘上就是因为我们之前轻轻讲过,老子在全文的意图和重心也就那个龙头的部分,今天我们会把它重新拿出来,把之前没有讲到位的东西一次性的全部给你补上。

那我们先来看看今天这三个需要重点来展开的主题

(1)帛版《道德经》与传世版的主要不同?

(2)老子全文的意图和重心?

(3)《道德经》全文框架具体拆分思路

1.帛书版本的道德经与传世版的主要不同,其实这几年他会有这种现象,就是很多人会拿道德经的帛书版,还有传世版,

它具体的一些字或者句上面的不同,拿来去对比,然后就说这是儒家故意篡改道家的经。

不过当然这也是真的,毕竟这个儒家还真的赖不掉,因为从独尊儒术以后,道经被儒改就基本上成了一个趋势。

但如果这件事按照我的看法的话,我只说从结果来看,实际它也并无对错,因为毕竟这是受众不同,因为我们前面不是讲了吗?

帛书的老子,实际老子的原意是有四大划分的,就是本源道、天之道、神之道、还有人之道

这四大划分而被儒家改成后来的传世版的道德经其实理论上,它只是在老子的这四大划分以外,又再分出了一个相对版本比较低的“民之道”加上道家的逻辑。

儒家怕老百姓看不懂,所以就这么一来二去,阴差阳错的把它一改,反而能套上老百姓身上,即便你说那些高维的东西,我看不懂,但拿个低配版的做行为准则那总行了吧。

所以实际传世版是“民之道”这个“民之道”,根本就是两个产品,没什么可比性。

道家的帛书版其实对应的是王侯将相,而儒家的传世版是明确对应着平民的,大家的受众是完全不一样,但是尽管如此,受众的阶层不同,但是殊途同归,都在指向解决共同的一个问题的。

那就是求治这个治理的“治”,其实就是我们整个华夏民族的根源性问题。其实我们没有别的问题了,所有的问题都是来源于这个“治”

我们在战国时候出现了诸子百家,按照我们自己现在的史观就觉得,哎呀,那是文化最灿烂的时候啊,因为诸子有百家上百种思想汇聚在那个时空点,突然出现了,但真相呢?

真相却是我们的文明,我们的社会其实已经走到一个接近崩盘的时候了。

人类的文明最早叫母系氏族,那时候是依靠血缘血统来做维护的,氏族里面最大的也叫长老,那时候一个氏族几十人,上百人就已经大的不得了了。

所以氏族与氏族之间的战争,十五六个人,十个人已经是大的不得了的一件天大事情,但人类社会什么时候开始打大仗呢?

就是母系社会的崩盘,也就是血统本位的崩盘,然后过渡到权力本位的接盘,这时候社会这个物体开始出现了。

社会说白了就是泛血缘,本来我们这族内部通婚的事情,现在整个社会都可以大通婚,这就出现了社会当一个新的社会。

开始形成了以后王侯将相,这个新的贵族阶层,它就慢慢又诞生了,打大仗就是这时候发生的一场仗,下来死个几千人,死个几万人,那是很正常的,这种局面一直发展到了战国,当时整个华夏大地根据正式的统计,同时间存在的政权就有100多个,而且还只是皇家,他下面侯将相呢,他们不想上位吗?

所以战国的诞生实际就是血缘的崩盘,所以天下究竟要怎么治?怎么停战?,怎么止战变成了全天下共同要面对的这么一个问题。

所以,道家对当下的情况提出了无为而治,儒家提出了克己复礼,而墨家提出了兼爱非攻,法家提出了依法治国,但无论是哪一家,他们提出的核心思维都是为了求治,让天下安宁,就是这个中心思想。但结果呢?

结果就是术有高低,各堵一口,像道家专制的就是王侯将相这个贵族的阶层,像儒家就专注对民嘛,所以本质上都没对错,只是术有高低的问题。

而且这套东西当运行了2000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们才发现,其实要治的根本不是人,而是欲,因为天下大乱,全为欲而生。

帛书版的道德经和传世版的究竟有什么不同?其实没什么不同,并无对错,这根本就是两个产品。只不过可能你对人生有追求的,想活得更通透一点的,那就看高版嘛,肯定看薄书版嘛,只是字典不同而已。

这就是我们第一个要讲的重点主题。

帛版《道德经》与传世版的主要不同?

从结果看,并无对错,毕竟受众不同

(传世版只是在老子四大划分以外再分出了一个版本更低的“民之道”)

帛版:(道家),王侯将相

传世版:(儒家),平民

道(无为而治)

儒(克己复礼)

墨(兼爱非功)

法(以法治国)

(术有高低,各堵一口)

(要治的根部不是人,而是欲)

2.重点就是老子全文的意图和重心,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明确是有四大规划的,就是本源道、天之道、神之道、还有人之道。

而在这四大道当中的文眼,其实绝无其他,就只有“神之道”。

“神之道”就是老子全文中的核心重点,他无论举什么样的例子,讲本源道,讲天之道,还有讲人之道,最终都是为了要回来讲这个神之道。

用老者原话,这种人叫圣人,所以这也是很多不太了解内核的人,把它归纳成圣人之道的原因。而“神之道”这个名字,其实是我后来改的,为什么要这么改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不想让你们继续误会了,因为老子讲的圣人跟我们理解的圣人根本就不是同一件事。可能有很多人认为,比如像“曾仕强”,“曾老”,像“南怀瑾”,“南老”这样的人,其实也可以称为圣人

但他们绝对不是老子表达出来的这种圣人。老子不是在讲凡人,你看圣人这个圣字就知道了

圣人这个圣字最早的意思是地上的“神”,“地神”。我们中国人的神观念是天上有天神,地上有地神,天上的天神,它是全神,因为它是虚空的,而地上的地神又叫半人神。

它是一种具体有人格神识的,我们可以看“圣”字,这个最早的甲骨文就知道了,人,都在拜火,这种场景就是最早的圣

而且后来演化出来的这个“金文”对这个圣字就形容的更加具体了,下面同样是有土,而且上面左边是一只巨大的耳朵,然后耳朵的旁边是一个口,张开的口,这包括我们后来的繁体字的“聖”其实也是这样演化的,就上面一个耳,然后旁边一个口,然后下面一个土。

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那只巨大的耳朵就是泛指这个人,他不用出门,他也能通晓天下所有的事情,犹如有一只巨大的耳朵一样,而旁边的这口呢,就泛指他还能讲出所有的预言。

什么叫预言,就是未来发生的事,他当下就能说出来,你想想通晓天下事,还能讲出寓言,这是凡人吗?

不过我觉得能把圣这种状态形容的最好的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个简体字的“圣”。

这个圣字,下面继续是土,上面一个又字,你看这个又它像不像一个盘腿而坐在大地上冥思修道的这么一个人?

而且这个又字中间是中空的,这个中空的部分就是最传神的地方了,因为它非常吻合在道家里面提倡的人的第三只眼也叫天眼。

在修道的世界,又叫修真,他们认为人只有打开了这只眼,才叫真人,所以在道家的文化里,是有非常浓重的眼睛文化的。

“道”这个字,它中间就有一个目字,就有眼睛,“德”这个字,道德的“德”,“德”这个字中间也有眼睛。

修身的“身”,它中间也有眼睛,还有我们前面讲的真人“修真”,“真”这个字里面也有眼睛,而且老子在道德经里面就有提出了要开“天目”。

因此,他讲的这种圣人,你觉得还是凡人吗?他根本就是在讲一种“合一”以后的“半人神”内圣外王的状态,这就是“神之道”的精髓。

这就是我们第二个要讲的重点主题。

3.就是道德经全文的框架拆分思路,其实老子的道德经是分为前面的德经和后面的道经。前德后道,但后来传世版呢,就把它颠倒了过来,变成了前道后德。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哪里呢?

就是让它看起来更像“经”,因为其实“经”无论你是从哪一篇抽出来的一张“经”,他都能独立解释的,这无需依靠上下文的逻辑,但老子原版的这种前面德经后面道经这种排序,就让它看起来更像文。

它是有着非常明显的叙事逻辑和具体的事情内容的,就像我们应该都看过变形金刚吧?整个塞伯坦的危机在老子的原文逻辑里也一样,他在道经开篇的第一篇就给你铺垫了一个非常宏观的沦陷的开始。

这个我们在后面的解经部分就会重点来讲,那到底德经应该要怎么拆呢?具体的思路如下。

《德经》

【5大结构,14部分,44章】

其实整个道经有44章,我会把它分成五大结构,总共14部分

我们先来看结构一

结构一:道的能量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章):沦丧的开始

第二部分(第2,3,4章):无名,道动,构成全一

第三部分():道下损生万物

在德经的结构一里面,其实老子讲的就是整个道的能量结构,在结构一里面总共分成了三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就是老子讲了沦丧的开始,第二部分就是无名,道动,构成了全一,第三部分就是道下损生万物。这三部分就构成了结构一

然后结构二讲了什么呢?

结构二:人王处事的7大原则

第四部分(第6,7,8,9章):无为,知足,清静可天下正

第五部分(第10,11,12,13章):神,不外求,日损,恒无心,不死地

结构二主要讲了就是人王处世的七大原则

首先,第一部分就是无为,知足,清静可以天下正,这是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就是神,不外求,日损,恒无心,不死地。

这两部分构成了结构化人王处世的七大原则。

然后结构三又讲了什么呢?

结构三:守住“根本”

第六部分(第14,15章):守住根本

第七部分(第16,17,18,19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结构三的核心就讲了要守住“根本”,它分成了两个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就是要守住根本,第二个部分就提出了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接下来在结构四又讲了什么呢?

结构四:守住“正”

第八部分(第20,21章):正,是守道的唯一方法

第九部分(第22,23,24,25章):古之贵“道,万物之注”何也?

第十部分(第26,27,28,29,30,31章)

守正的六大方法:不为大,慎重若始,愚民,善下,小国寡民,为而弗争

老子就要开始讲要守住正,这里有三个部分组成

首先第一,正就是守道的唯一方法。

第二部分就是古之贵“道,万物之注”,何也?

而第三部分,老子就讲了守住正的六大方法,不为大,慎重若始,愚民,善下,小国寡民,为而弗争,这是结构四。

结构五:道的衡量机制

第十一部分(第32,33,34章):衡量将才的道

第十二部分(第35,36,37章):衡量圣人的道

第十三部分(第38,39,40章):衡量“天网,疏但不会漏”之间转规律的道

第十四部分(第41,42,43,44章):天之道

而结构五当中,老子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关于道的衡量机制,分别有衡量将才的道,衡量圣人的道,和衡量“天网,疏但不漏”之间转换规律的道,还有最后的天之道。

以上这五大结构就是整个德经的拆分方式,所以整个德经的核心,其实老子就是从“人之道”讲到了“神之道”的全过程,那道经又应该怎么样的拆呢?

《道经》

(6大结构,13部分,37章)

道经总共分为37章,我会把它分成六大结构,总共13部分,那具体的方式思路如下

结构一:有名,皆为三维切面

第一部分(45):两套世界的进入方式

第二部分(46,47):神治无标准

结构一老子主要说了有名皆为三维切面的这个核心主题,它主要分成了两部分

首先,第一就是一开始老子明确提出了有两套世界的进入方式,第二就是神治无标准,这就构成了结构一

那结构二又讲了什么呢?

结构二:道,一直暗中影响生物界

第三部分(48,49,50)

老子主要讲了道实际一直在暗中影响着生物界,这是结构二

那接着结构三

结构三:自古善为神者

第四部分(51,52,53):为神不与民争

第五部分(54):为神的六大准则

第六部分(55,56,57,58,59,60):自古善为神者

它总共分成了三部分,首先第一部分就是为神不与民争,第二部分就是为神的六大准则,第三部分就是自古善为神者,这是结构三。

结构四:道的具体概括

第七部分(61,62,63):毁道的整过程

第八部分(64,65):悟道中的抽离状态

第九部分(66,67,68):不以人为意志的“曲全”,同于道

第十部分(69):宇宙本源道

第十一部分(70,71,72):不离辎重知雄守雌(“重”和“雌”就是宇宙本源道)

那结构四就到了老子在描绘“道”的具体概括了,首先有第一部分的“毁道”的整个过程,它给你形容了出来

第二就是悟“道”的这个过程中的那种抽离状态

第三,他提出了一个叫“曲全”的概念。

第四,他讲到了宇宙的本源道。

第五,这同样是本源道的分支

结构五: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通篇都在讲圣,而兵者是讲杀讲死,从能量结构上与本源道是对冲)

第十二部分:(73,74,75)

老子明确提出了兵者不祥之器,在老子的整套概念里,它绝对是反战的。

结构六:回归本源的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

(最后六章属于老子通篇中归纳全文输出核心思想的“升维篇”)

第十三部分(76,77,78,79,80,81)

到了结构六,他就讲了要回归本源的自己,只有这种状态才是世界的中心。所以我又把道经的结构六称为“升维篇”,那道经的核心其实讲了什么呢?

其实老子就讲了从神之道回归到天之道和本源道。所以先德经,后道经这种顺序呢,它其实是有一个进阶在这里的。

《道经》核心就是讲从神之道回归天之道,本源道

以上内容,就是本篇的所有内容了

那我们从下一章开始就正式进入道德经的解经部分。

小说《帛书道德经解经》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